谭政勋、王聪老师的研究成果《“房价波动、货币政策立场识别及其反应研究”》发表在《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其内容提要为:本文运用构建的后顾型结构模型,推导包含房价的最优利率规则与货币供应量规则,并把泰勒规则、货币政策如何反映房价的间接和直接观融于一体。从代理指标和计量方法上减轻货币政策的内生性并识别了货币政策立场,实证结果没有出现“价格之谜”。这既与理论更为贴近,又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一致,结论更为可靠。我国货币政策应该对房价波动做出间接反应,这有利于维护政策的连续性及经济的稳定性。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充分利用房价波动的当前信息与过往信息,而不只是过往信息,紧缩性货币政策能更有效抑制产出、房价和通货膨胀;而宽松货币政策能够减小宏观经济波动。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产出缺口波动作出充分反应,但对房价的反应不充分,利率对三个变量的反应均不充分。文章关键词:货币政策反应、货币政策立场、房价波动。
彭国华老师的研究成果《“技术能力匹配、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差距”》(发表在《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其内容提要为:本文应用匹配理论模型,将地区经济差距与劳动力流动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全面分析,考察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微观基础。劳动技能与工作任务的互补性导致了劳动力技能水平与工作任务复杂性之间最优的正向排序匹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东部地区引入了相对更多的高技术型工作岗位。随着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放松,中西部技能型劳动力向东部地区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发展差距。本文还对民工潮与世界工厂、民工荒与产业转移、中西部人才东流、地方保护主义等重大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解释。文章关键词包括:地区差距、匹配理论、劳动力流动、工资差距。
郭凯明等老师的研究成果《“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与反歧视政策研究”》发表在《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其内容提要为:本文在存在性别歧视的劳动力市场中研究了要求同工同酬和保障就业平等的政策效应。分析表明,这两种政策都不是帕累托改进的政策,要求同工同酬和保障就业平等的政策效应介于自由市场和仅要求同工同酬政策之间,缓解了后者对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女性工人的不平衡影响。结合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的数值模拟表明, 仅要求同工同酬只能改善38.7%的女性工人福利,而要求同工同酬和保障就业平等的政策组合的负面影响较小。因此,为保证女性工人权益,这两种政策必须同时到位。特别是在工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替代弹性较高或市场利率较低时,仅要求同工同酬政策的负面影响较大,此时如果不能同时保障就业平等,那么自由市场反而是更好的选择。文章关键词包括:性别差距、性别歧视、同工同酬、就业平等。
吴贾等老师的研究成果《“城乡户籍歧视是否趋于止步——来自改革进程中的经验证据:1989—2011”》发表在《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其内容提要为: 本文应用中国CHNS自1989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系统地研究了劳动力市场中对农村移民的歧视问题及其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发现,较之于城镇本地劳动者,农村移民获得较低的工资,并且农村移民广泛存在着较高的失业率。在分析户籍歧视时,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条件Logit模型对个体异质性进行了控制,同时还控制了同化效应。结果显示拥有城镇户籍可给劳动者带来正向的工资溢价以及更低的失业率,并且户籍的工资溢价以及降低失业率的效果正在逐年增强。以上表明1989—2011年间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对农村户籍劳动者的歧视程度有所增加。文章关键词为:户籍歧视、户籍溢价、工资差异、失业率差异。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