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经院刘金山教授接受广州日报采访:广州是一座才华折现之城

发布者:麻瑛发布时间:2022-07-20浏览次数:188

719日,伟德BETVlCTOR1946刘金山教授接受《广州日报》“读懂广州·老广州说”栏目专访,作为典型的新广州人,刘金山教授认为,广州是一座才华折现之城;而岭南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市场经济的“和气生财”。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我们能读懂广州,也能读懂他对广州毫不掩饰的赞美与热爱。

广州日报刊登刘金山教授采访文章

以下为报道原文


生于河南,长于甘肃,学于北京,事于广东。伟德BETVlCTOR1946教授刘金山是典型的新广州人,2000年博士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2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完全融入了广州,并爱上了这座城市。

作为深耕于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他不仅在讲台上讲授经济学课程,做与产业经济发展相关的项目与课题,在生活中,他也习惯于以经济学视角,来分析社会发展脉络与各种社会现象。在他眼中,经济学是常识,事关我们的美好生活。而他在报纸上开专栏、写微信公众号、上网课,都是不遗余力地普及这种常识,以帮助人们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他看来,万事万物似乎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对于如何读懂广州,经济学仍是他的独家工具,他认为,广州是一座才华折现之城;而岭南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市场经济的“和气生财”。


其人

经济学者一定要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去

为什么会来广州?对于这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刘金山认为“个人的命运有时候是和国家战略互动的,国家战略会通过各种途径最终落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父亲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从河南调动到甘肃,出生于河南周口的刘金山,在河南度过少年岁月,15岁时,全家从河南迁居至甘肃。由此,他解锁了人生地图的西北部分。

在兰州大学度过了本科和硕士的求学阶段,当他面临工作与读博的选择时,导师建议他,如果工作就应该去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而如果继续深造则应当去北京。刘金山选择了去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后,怀揣着经济学者一定要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到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去看看的想法,他选择到广州工作。

广州的美食、美景,让他流连忘返;而更让他震撼的,是南北方市场意识的差异。无论是饭店聚餐,还是商场购物,店员都是丹唇未启笑先闻。无论交易是否成功,无论试穿试用多久,店员都是和颜悦色。他突然明白,岭南文化“和气生财”的真谛所在,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只有细声细气地经营市场,才会让货币用脚投票。而工作后深入实地的课题研究,更让他发现广东是经济学研究的富矿。研究开发区企业产业链的全球分布,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是怎样切入全球价值链、纳入国际大循环的。以前存在于书本中的概念、理念,在实践中激发出了更绚丽的智慧火花。他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鲜活的事实可以成为学者洞察社会、改造社会的逻辑起点。

广式早茶

他在讲台上讲授经济学原理,在课题中研究经济现象,为地方经济发展把脉建言,而工作之余,向公众普及经济学也是他乐此不疲的追求。在他看来,经济学是一种常识,事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好生活。因此,他通过开设“嗨经济”微信公众号、写“经济学茶座”专栏、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上开设“趣修经济学”课程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原理趣味化、生活化、通俗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高效传播向更多人普及经济学常识,帮助人们用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和身边的社会现象。

如今“嗨经济”公众号已推送了超300篇文章,一篇篇结合生活实际、时事热点的短文,为更多人带来经济学原理的普及和思考。他用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羊城夜市,小店主的微笑是一场文化心旅》《年轻人为什么选择不婚》《番禺为何曾是广州的睡城?》……这些围绕日常生活而展开的经济学文章,一看标题就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刘金山在《广州日报》上开设“经济学茶座”专栏,同样极具个性。颜值经济、单身经济、小店经济、直播经济……他一个个写过来,生动形象的语言、接地气的比喻、短小精妙的文风,为人们解读社会现象与城市文化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经济学视角和思路。文章每每定稿,因为文章逻辑思路清晰、内容范例生动、可读性强,编辑们都先睹为快,专栏也备受读者好评。

 “广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作为自己生活了20多个春秋的城市,刘金山仍用经济学术语来总结概括,“广州是一座才华折现之城”。只要你有才华,只要你肯努力,你就可以把你的才华折现成你的收入流、现金流。而岭南文化的精髓,正是“和气生财”。这种和气生财的背后既有着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传承,也体现着广州深厚的市场经济逻辑。他认为,目前我们激活老城市的新活力,就是要把这种历史传统折现、活化,树立全球化的城市新品牌和新形象。


其言

广州是一座才华折现之城

广州日报:您的求学经历均与广州无关,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选择来广州发展?

刘金山:其实我在硕士毕业时就面临着选择,到底是继续读博还是工作。当时我的导师就建议,如果选择工作就要到广东,因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全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博士毕业后,我还是坚持这个想法,研究经济学,应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来看一看,探究当地的经济运行到底是怎么样的。正好机缘巧合,就来到了BETVLCTOR伟德官网下载任教。


广州日报:广州给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方面?

刘金山:广州给我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它是一个很容易才华折现的地方。现代社会最难的就是把别人的钱装在自己的口袋里面。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也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一个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就是才华。你为这个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货币选票就会为你投票,你的才华就能折现。广州之所以是一个才华易于折现的地方,离不开岭南文化。我从经济学角度把岭南文化总结成四个字:和气生财。也就是说,当你和气地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时,你的才华就可以生财了。在广州,无论是服装店还是饭店,和颜悦色地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就是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和气生财,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广州酒家的服务员正在给客人斟茶

广州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基本上遵循了市场逻辑。我曾经因课题需要想要查找一个数据,在与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电话沟通后,得到了对方及时高效的反馈,很顺利地拿到了相关报告。可以说,广州政府部门这种服务意识非常好。

第三,我还特别喜欢的是广州的包容性。无论处于何种收入水平,都可以在广州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无论你从何种地区来广州进行贸易,都能在广州生存。这背后就是市场定价原理,市场错落有致,就塑造了广州这座包容之城。

  

广州日报:从经济学者的视角,您认为如何读懂广州?如何来认识和解读广州的老城市新活力?

刘金山:老广州“老”在什么地方?就在于伟大的大航海贸易时代,造就出了广州千年商都的辉煌。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全球化的历史基因就充分释放出来了。

激发新活力,首先要让老城市的“老”在新时代让全球人民都知道,需要讲好广州故事。我们不要只讲宏大的历史,而是把历史大事件之后的,对于具体一个城市、一个人的具体的影响讲清楚,要把宏大叙事和微观的生活结合起来。把广州的伟大贸易时代的很多小故事讲出来。比如,我们可以走访一下当年在广州工作的外国外交官的后代,让他们讲一讲他们的先辈当初在广州的故事。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广州在外的留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成为广州的宣传形象大使,增强全球对广州的了解。我们要真正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故事把历史盘活。


广州日报:广州如何激活老城市的新活力?

刘金山:如果把广州过去的历史总结成4个字“向市而生”,未来同样要“向市而生”,激励每一个人都才华折现。同时,广州要为世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城市的才华折现。我们需要进行全球化融资和全球化融智,让全世界的人都到广州来。一方面是到广州来消费。这将带来的是休闲娱乐生态和服务业生态发展,通过文旅产业,将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折现;另一方面是到广州来生产,全球人才在广州为全世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他们的才华折现和美好生活。


采访手记

讲好广州人生活中的经济学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于刘金山而言,似乎可以说是经济学解释生活,又带来美好生活。

提前一天将采访提纲发给了刘金山教授,采访时,他不需要我们一个个提问,采访变成了一堂精彩绝伦的个人讲座。千年商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个人的经历,生活的趣闻……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且零碎的小故事在他口中娓娓道来,最后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让人脑洞大开,感受经济学的无穷魅力;又让人由衷地为广州这座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包容之城、折现之城而骄傲。

在他绘声绘色的讲解中,你能读懂广州,也能读懂他对广州毫不掩饰的赞美与热爱。

历经时光流转,仍保留着繁华商贸的岁月痕迹。对于刘金山而言,广州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沉淀着这座千年商都的厚重底蕴。但他对于很多经济学现象的思考和对广州城市气质的认知和总结,都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比如,陪太太逛街试衣服时店员的微笑服务,让他对岭南文化“和气生财”的现象加以总结和思考。

再比如,在采访的尾声,我们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小问题“对于初来广州的年轻人,您一般会建议他们去哪里?”对此,刘教授列出了三个地点。一是要体验早茶文化。他认为喝早茶是最好感受广州生活气息的方式,是最具广州烟火气的地方;二是要参观十三行博物馆,感受伟大的广州贸易时代;三是要去花城广场和夜游珠江,充分感受广州的现代气息。其实这三个地点的推荐,也与他从经济学角度品味人生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三处生活化的场景,分别浓缩了广州的饮食经济、商贸历史和国际都市气息,向初来的朋友介绍这三个地方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在讲述广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故事。

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故事,是他分析、观察和总结经济现象的一个切入口,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能如此细致入微地体悟生活的美妙之处,往往源自热爱。这也正印证着他一贯秉持的“经济学事关我们的美好生活”的观念。


来源:《广州日报》